中華民國中醫藥學會
< 成立50週年記念專刊 >

消化性潰瘍之中西醫治療探討 - 陳延年

雲林縣北港鎮新德路123號 媽祖醫院中醫部

目錄

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及病理

幽門螺旋桿菌之檢驗

消化性潰瘍的症狀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藥物

消化性潰瘍的其它治療方法

類證鑒別

中醫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炎機理的認識

中醫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性胃炎之理法有三

胃、十二指腸潰瘍的預防

消化性潰瘍的飲食宜忌

預防胃潰瘍藥膳

結論、參考書目

摘要:

  消化性潰瘍可為許多原因,在西醫與中醫的治療角度各有其診病治病之原則,文中就西醫的角度,中醫角度探討,對幽門螺旋桿菌之處理,預防之資料加以闡述。

內容:

  消化性潰瘍是指僅見于胃腸道與胃液接觸的部位,所發生的慢性潰瘍,其形成和發展與胃液中的胃酸和胃蛋白脢的消化作用有關。主要因胃液分泌失調,而引起的慢性病,它的特徵是上腹部定時性疼痛,位置常發生於胃區的部位及右下方處,本病好發緊張型成年人、更年期婦女及每當天氣寒冷之時是本病發作的高峰。

  本病致病因素,常是飲食沒有節制,暴飲暴食、喜食刺激食物如煙、酒、檳榔工作過度勞累、精神過度緊張,使神經機能調節紊亂及服用阿斯匹靈及類固醇等藥品,都易刺激胃酸分泌過多,激活胃蛋白脢,造成胃的保護黏膜受損。

  近年發現部分病人是因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導致消化性潰瘍發生。消化性潰瘍可見于食管下端,胃,十二指腸,胃空腸吻合術後的空腸,迴腸遠端憩室等,但絕大多數位於胃,十二指腸,故又稱胃,十二指腸潰瘍。

  胃,十二指腸潰瘍,可見于任何年齡,但多數在20~50歲之間,10歲以下與60歲以上者均較少見。發病年齡一般以十二指腸潰瘍較胃潰瘍為早。即十二指腸潰瘍發病年齡約在30歲左右。胃潰瘍發病年齡約在40歲左右。

  至於性別方面則以男性較女性為多,二者之比約為二比一至四比一。近年來國內女性亦有顯著增加,其原因可能跟社會結構改變有關,如職業婦女人口大量增加等。

  一般統計指出十二指腸潰瘍約佔70%,胃潰瘍次之,約佔25%,複合性潰瘍只佔5%。但根據屍體解剖分析,二者發病率很相近,可能胃潰瘍稍多。但十二指腸潰瘍的症狀較明顯,且較容易被檢查發現。因此在臨床上,認為十二指腸潰瘍較普遍。

  胃及十二指腸的解剖生理:胃可分為賁門(Cardia)、胃底(Fundus)、胃體(Body)、幽門胃竇(Pyloric antrum)及幽門部(Pylorus),其主要功能是接受攝取的食物並將它形成小分子。十二指腸(Duodenum)的功能則為接收胃的內容物,並藉由混合胰臟及膽囊的分泌物如胰臟的消化酵素及膽汁酸,使這些內容物變成單純的營養素,以適合小腸的消化及吸收。
胃酸分泌有兩種型態:基礎型和刺激型。基礎型胃酸分泌的發生是持續性的和外界刺激無關,其特徵是具日週期性,分泌最高點是從晚上十點到午夜,最低則約在早上四點到八點,這一型胃酸分泌和消化性潰瘍的疼痛有關,當酸分泌很高又無食物與之中和,在晚上會因疼痛而醒來。而刺激型胃酸分泌則和食物的色、香、味及攝取有關,這種酸分泌會受迷走神經之神經傳遞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及由胃竇(antrum)之G細胞分泌胃泌素(Gastrin)和由胃壁之腸嗜鉻細胞(enterchromafin)分泌的組織胺(Histamine)的刺激而增加胃酸分泌。

回目錄

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及病理:

1.胃酸和胃蛋白脢的分泌
其中胃酸分泌的增多較胃蛋白脢分泌增多更為重要。刺激壁細胞分泌胃酸的因子有(1)副交感神經興奮所產生的乙烯膽鹼(2)G細胞分泌的胃泌素(Gastrin)(3)壁細胞鄰近的肥大細胞所產生的組織胺。大多數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其胃酸分泌增多,而胃潰瘍患者則多正常或偏低。

2.精神神經因素
情緒激動時,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刺激壁細胞和G細胞,使胃酸分泌過高同時又使黏膜血管收縮,造成局部缺血,抵抗力降低。此外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產生,會刺激胃酸、胃蛋白脢的分泌,和抑制胃黏液的分泌。

3.膽汁反流
由於胃與十二指腸的動力障礙,十二指腸的內容物反流入胃,特別是膽汁,可以破壞胃黏膜障壁,促使G細胞釋放胃泌素,從而刺激胃酸和胃蛋白脢的分泌。

4.飲食因素
如暴飲暴食或長期進食不規則,受粗硬食物或辛辣食物、酗酒等刺激,不但能損傷黏膜,又可破壞胃分泌的節律性。

5.藥物影響
某些藥物通過損傷黏膜、降低黏膜抵抗力、刺激胃酸過度分泌等機理引起消化性潰瘍。如NSAID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引起黏膜防禦功能降低。

6.其他
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的形成也與遺傳、地理環境、吸煙有關;另外某些疾病如原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肺氣腫、肝硬化、腎功能不全等,會造成消化性潰瘍發病率增高。近年更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與消化性潰瘍的頑固不癒或復發有密切關係。據最新調查,60歲以上的人群感染率可達60%以上,中青年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有逐年上升趨勢。研究顯示: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各種胃部疾病(包括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重要的致病性病原體。就連酒渣鼻、鼻竇炎也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

  自從幽門螺旋桿菌從胃竇部之粘膜組織被培養出來並且證明是致病菌後,此細菌被認為與乙型胃炎有關,而它與消化性潰瘍,尤其是十二指腸潰瘍之關係更是令人關注。

  門螺旋桿菌會附著並破壞胃表皮細胞。它分泌多種脢,其中尿素脢可使尿素變成氨,不但可保護細菌本身,並使細胞破壞。其所分泌之Protease會消化胃粘液,減低胃粘液之粘度和增加其通透性。

  Catalase保護細菌本身避免受白血球吞噬。此外幽門螺旋桿菌也會產生細胞毒素(vacuolating cytotoxin)以破壞細胞,以上的一些特性使幽門螺旋桿菌有它的致病性。

  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多數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此可能與十二指腸粘膜之胃粘膜化生有關,胃粘膜化生後易受到幽門螺旋桿菌之感染而形成潰瘍,並且因為幽門螺旋桿菌之持續存在而使十二指腸潰瘍易再發。

  研究發現,利用三合療法可以消除幽門螺旋桿菌並使十二指腸潰瘍再發率降低,此可以說明兩者之關係密切。胃潰瘍有部份也可能與幽門螺旋狀桿菌有關。

  幽門螺旋桿菌為一種革蘭氏陰性、微嗜氧菌、菌一端有4至6個纖毛,形狀為螺旋狀或曲狀,能夠在PH2.0以下存活至少30分鐘。它的結構使它能以螺旋狀行進至胃粘液層與粘膜層之間,其細胞壁含有lectin,對胃表皮細胞及粘液有很強的親和力,可以緊密地附著在表皮細胞上並破壞之。

  它主要生存的地方在胃竇部,有時會上移至胃體部。異位性胃粘膜或胃化生的上皮細胞也會有該細菌存在,但腸化生的上皮細胞(Intestinal metaplasia)則無細菌存在。

回目錄

幽門螺旋桿菌之檢驗

  檢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方法很多,經由切片的方法有細菌培養,革蘭氏染色、病理組織染色及尿素脢試驗等。細菌培養約有70~90%之靈敏度,但需要4至5天的培養,較為費時。革蘭氏染色可以立即診斷,可達95%之靈敏度。

  病理組織染色以Warthin-silver染色最佳,但程序較困難。尿素脢試驗是一種簡單易行快速的鑑定方法。此試驗可達到90%以上之靈敏度及接近100%之特異性。

  此外,不經由切片的方法有碳13或碳14呼氣法和血清抗幽門螺旋桿菌抗體測定法。碳14呼氣法乃利用細菌產生尿素脢之原理,將含碳14之尿素讓受試者服下後,經細菌尿素脢將尿素分化成重碳酸鹽進入血液之後,變成二氧化碳呼出帶有放射線同位素之碳14可以測出。此法可以達90~100%之靈敏度及95~100%之特異性。

  血清學檢查可以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測定抗幽門螺旋桿菌之IgG,IgA及IgM抗體。其靈敏度約80~100%,特異性約75~100%。

  幽門螺旋桿菌與十二指腸潰瘍之再發:具特效之制酸劑如H2拮抗劑和Omeprazole雖能癒合潰瘍,但其再發率頗高,1年約達80%,2年幾達100%。即使維持劑量的使用,1年的再發率也有近50%。制酸劑並不能消除幽門螺旋桿菌。

  膠狀鉍鹽(Colioid bismuth)不僅有保護粘膜的作用,對幽門螺旋狀桿菌也有殺菌的效果,細菌消除後,其十二指腸潰瘍之再發率降低,使細菌和十二指腸潰瘍之密切關係得到很好的說明。少數病人雖然幽門螺旋桿菌已被消除,但也並不是百分之百不再發,可見尚有其他待研究的因素存在。

  總結消化性潰瘍的致病機轉:
攻擊因子亢進或防禦因子功能降低,其主要因子如下

攻擊因子 防禦因子

胃酸過度分泌 
Pepsin Gastrin Histamin 副交感神經興奮 
Aspirin NSAIDs Corticosteroids 抽煙、酗酒、咖啡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Mucus 胃黏液 
Mucosal barriers胃黏膜障壁 
Mucosal resistence Mucosal microcirculation Mucosal blood flow黏膜血流量 Bicarbonate碳酸氫根 
Prostaglandins前列腺素

回目錄

消化性潰瘍的症狀:

  上腹部痛(胸部劍突至肚臍),嚴重時會牽連至背部與前胸,飯後可消除疼痛時常是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嚴重潰瘍時常會半夜痛醒;若為胃潰瘍則不會因飲食後而消除疼痛。

  型的消化性潰瘍的症狀是燙傷似(burning)的上腹部疼痛,發生於空腹或半夜,病人通常想藉由吃東西來減輕疼痛,因而體重增加,而體重減輕則是最不好的徵候,也常是胃出口阻塞或腫瘤發展的訊號。
消化性潰瘍臨床診斷要點:

  主要症狀為上腹痛,其典型特微有:

(1) 慢性反覆發作,病史有長達數年以上者。

(2) 疼痛呈規律性,每在秋冬季節發病多。飲食不當,氣候變化,憂愁恐懼,焦慮,精神過度緊張等皆可誘發本病。

(3) 痛狀五花八門,可為鈍痛,脹痛,灼痛,或劇痛,悶疼,隱隱作痛,刺疼等等。其程度可輕可重,每次疼痛時間為一~二小時或三~四小時。

(4) 疼痛與進食情形甚有關聯,且有規則性,如胃潰瘍常在飯後半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左右發作。十二指腸潰瘍則在飯後二~四小時發生,也有在每餐前飢餓時疼痛發作。或夜間發作,若吃些食物或鹹性藥物後,疼痛可緩解。本病通常較不常在清晨發作,但如果吃宵夜時,則第二天清晨醒來前會疼痛。

  除上腹疼外,空腹時常有噯氣,泛酸,嘈雜。飯後或劇痛時可有噁心,嘔吐,吐出物多為酸性內容物,但不影響食慾。亦有因食後痛減而進食頻繁,或因進食致疼痛加劇而畏食者。

  體徵:潰瘍緩解期體徵不明顯,在發作期,主要為上腹部局限性壓痛。胃潰瘍觸疼偏左側;十二指腸潰瘍觸痛多偏右側。部分患者在背部八至十二胸椎旁開一寸左右,常可發現壓痛點。如有胃後壁穿孔時更為明顯。

  併發症:常見的有大量出血,幽門梗阻急性穿孔,癌變等。癌變則多見於胃潰瘍。

  其他檢查:有條件做放射線胃,十二指腸鋇餐透視,可發現陰影,排空加速,痙攣,畸形等改變。以胃液分析,胃潰瘍多者的胃酸與常人無異,絕大多數十二指腸潰瘍患者之胃酸分泌增加,潰瘍病的活動期,大便潛血試驗可呈陽性。

  消化性潰瘍疾病的診斷最好是作內視鏡檢查,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則可由切片檢查診斷,或以化學顏色指標測試(CLD test)監測由幽門螺旋桿菌所產生的urease,亦可由血清抗體檢查。

回目錄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藥物:

1. 制酸劑:中和胃酸並降低Pepsin活性,減低對腸胃的刺激。病患一般在飯後一小時,空腹及睡前,胃酸的分泌量最多,所以單獨服用制酸劑最好的時間是:三餐飯後一小時,飯後三小時(空腹)與睡前,即一天須服七次。

2. Cytoprotective-Agents
三合一療法:
A. Colloidal bismuth subcitrate(CBS),Bismuth subsalicylate(BSS)
B. Antibiotics:Amoxicillin or Tetracycline
Macrolides:Clarithromycin
C. Metronidazole

3. Histamin 2 Antagonists
如Cimetidine,Ranitidine,Famotidine,Nizatidine等。

 
4. Anticholinergics
如Belladonna,Scopolamine,Pirenzepine,sulpyride等。

5. Miscellaneous
如Omeprazole,Lansoprazole,Somatostatin,Pitressin等。

回目錄

 

消化性潰瘍的其它治療方法:

1.改變飲食及生活習慣:避免情緒緊張,少量多餐並避免高糖分,高脂肪食物。

2.外科手術:迷走神經切除術(Truncal vagatomy),胃切除術(Total Gastrectomy)。

中醫的探討: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即是所謂的「胃氣痛」,中醫亦稱胃脘病,以胃脘部疼痛為主要症狀,多由憂思鬱怒,肝木橫逆犯胃或飲食勞倦,損傷脾胃之氣所致。以中醫理論而言,胃主受納水穀,脾主運化精微,若胃失和降,脾失健運,而致肝鬱脾虛、陰陽失調,經年累月之後,保護胃的黏膜層嚴重傷害,則易併發嚴重的症狀,胃出血、吐血或解黑便、胃穿孔及幽門阻塞。

  本病的記載,始見於內經,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木鬱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又素問、至真要大論也說:「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胃脘當心而痛」說明胃痛與木氣偏勝,肝胃失和有關。素問、至真要大論還指出:「太陽之勝,凝溧且至,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復見厥氣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滿。」則表明太陽寒水氣勝,寒凝氣滯,也可發為胃痛。此外,素問、痺論又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暴飲暴食亦是胃痛原因之一。

  消化性潰瘍的病位雖在胃,而與肝,脾的關係至為密切,胃與脾以膜相連,胃主受納,腐熟水殼,以和降為順,脾主飲食精微的運化為輸,以上升為常,二者同為後天之本,倉廩之官,在生理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如勞倦內傷,飢飽無常,每多脾胃同病。肝屬木,為剛臟,喜條達,主疏泄,肝氣橫逆,木旺乘土;或中土壅滯,木鬱不達;或肝火亢熾,迫灼胃陰或胃血瘀阻,胃失滋榮,故胃病多關乎肝。根據以上認識,其病因病機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病因

(一) 寒邪犯胃
《丹溪心法.心脾痛》說 : "若明知身受寒氣,……而得病者。於初得之時,當與溫散或溫利之藥。若曰病得之稍久則鬱,久鬱則蒸熱,熱久必生火。 "

(二) 飲食傷胃
飲食過量、過食生冷、過食肥甘厚味、辛辣、飲烈酒...,損及脾胃,脾胃氣機不和,遂成胃痛。

(三) 情志不暢

 1.惱怒傷肝,肝失疏泄,氣失條達 ; 肝氣鬱結,橫逆犯胃,氣機阻滯,故致胃痛。肝鬱日久化火,鬱火乘胃,肝胃鬱熱,可致胃脘灼熱而痛。氣滯日久,血行而暢,血脈凝澀,瘀血內結,遂成胃脘刺痛,其病勢纏綿難癒。故有"肝胃氣痛,痛久則氣血瘀凝"之說。 ( (增評柳選四家醫案.評選繼志堂醫案上卷.脘腹痛門) ) 。

2.憂思傷脾,脾弱肝旺,木賊土虛,胃腑受克,故脘痛而脹。另外,思則氣結,胃氣不得宣通,故鬱而作痛。

(四) 體虛久病

  素體脾胃虛弱,或久病脾胃受損,或勞倦過度,均可致中焦虛寒,寒從內生,脈絡失於溫養,故胃脘隱隱作痛。若脾胃虛寒,復因感受外寒,內外合邪、則成寒積胃痛。

二、病機

(一) 胃氣鬱滯,不通則痛
凡諸種原因導致胃氣失於和降,或氣滯血瘀,或宿食停滯,胃氣鬱滯等皆可導致胃痛。至於陽氣不足,中焦虛寒,胃絡失於溫養 ; 或胃陰不足,胃矢濡養,皆可引起脈絡拘急,氣血運行失暢,亦能形成胃痛。

(二) 病變在胃,與肝脾關係密切
胃病的基本病變部位在胃,但與肝脾的關係極為密切。

1. 肝胃之間,土木相乘,故肝氣鬱結,易於橫逆犯胃,以致氣機痞阻,發為胃痛。故有 "木氣被鬱,發則太過,故民病有土敗木賊之候"之說 (《醫學正傳.胃脘痛》)。

2. 脾與胃互為表裡,經脈互相絡屬,同居中焦,皆係後天之本。《脾胃論.卷上.脾胃勝衰論》說 : "飲食不節則胃病,……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故亦從而病焉。形體勞役則脾病,……脾既病,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 "說明脾病可及胃,胃病也可及脾。臨床所見,脾病及胃所致胃痛者,多以虛證為主。

回目錄

[類證鑒別]

  胃痛應與心痛相鑒別,後者疼痛常在左側胸膺部,每突然發作,疼痛劇烈,或如錐刺,或心胸悶痛窒塞,難以忍受。疼痛可向左側肩背或左臂內側放散,即所謂的 "心痛徹背 "。病情嚴重者則如《靈樞.厥病》篇所描述 : "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 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其部位症狀及預後與胃痛顯然不同,不可混為一談。此外,脅痛是以兩脅疼痛為主證,而無胃脘疼痛之症。肝氣犯胃之胃痛,雖有脅痛之症,但以胃脘部疼痛為主。

  腹痛則以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整個部位的疼痛為主症,與胃痛的部位有所不同,但胃處腹中,與腹相連,故個別病例胃痛可影響及腹,而腹痛亦可牽連於胃,必須根據具體證候的孰輕孰重而仔細辨之。

  消化性潰瘍的疼痛性質不一,臨床以飢餓樣不適和燒灼痛為多見,亦可為脹痛、刺痛、鈍痛等;中醫治療消化性潰瘍,即根據上腹不同的疼痛性質而加以診斷處方。辨痛診治之法,略述于下......

一、灼痛:
上腹部隱隱作痛或灼痛,兼有口燥咽乾、食少喜飲、屎硬尿赤,甚則乾嘔呃逆、舌心絳乾苔少、脈細數者,證屬脾胃陰虛,以益胃湯、一貫煎或竹葉石膏湯加減治療。

二、脹痛:
上腹部脹痛,痛位不固定且連及兩脅,兼煩悶易怒、噯氣嘆息、嘈雜吐酸、口乾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者,證屬肝胃不和,以左金丸、四逆散、丹梔消遙散或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

三、刺痛:
上腹部痛如針剌或刀割,痛處固定且拒按,或見吐血或黑便,其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沉澀者,證屬瘀血阻絡,以失笑散、血府逐瘀湯或活絡效靈丹加減治療。

四、鈍痛:
上腹部隱隱疼痛(鈍痛),痛時手按、熱敷或進食則痛減,兼臉白神乏、身倦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弱或沈緩者,證屬脾胃虛寒,以安中散、黃者建中湯或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治療。

  診治本病,一旦得知疼痛的性質,便可掌握致病的原因與證候。一般輕中度的上腹部疼痛,只要對證下藥,往往痛減人安;但如果患者腹部疼痛劇烈,甚至痛欲昏厥者,這多半是潰瘍發生穿孔,應趕快送大醫院急救。

  並非所有消化性潰瘍的患者,都會出現上腹部疼痛;根據研究,約有12~15%的患者從來沒有上腹部疼痛的病史(在突然發生大量出血或潰瘍穿孔時才被診斷為本病)。臨診之時,縱然沒有上腹疼痛症,仍可根據悶脹噯氣、噁心泛酸、煩躁失眠、口燥咽乾、身倦肢冷等症狀並配合舌象、脈象,如上述般而加以辨證施治。在傳統醫學上可分為:

(一)脾胃虛寒:見貪食生冷、嘔吐清涎、腹脹曖氣、面色萎黃、上腹疼部作痛、食後疼痛減輕、怕冷、舌苔淡白,常用方劑為香砂六君子、安中散,能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二)肝氣鬱滯:胃脘脹痛、胸悶心煩、曖氣頻繁、舌邊色紅、脈多沉弦,用加味逍遙散,能補氣養血兼解鬱調經。

(三)肝胃不和:胃脘脹痛、曖氣頻作、舌苔白、脈弦滑,以柴胡疏肝湯、四逆散,能調和肝脾和解表裏。

  若胃出血者以上述為基礎加入白芨末、田三七即俗稱川七末治療。

  急迫疼痛時,可先吃一點蘇打餅乾,或用烏貝散(浙貝加海螵蛸)鍛牡蠣、鍛珍珠母、雞蛋殼具制酸作用的中藥以緩解疼痛,抑制胃酸的分泌。

  此外研究發現柴胡、大黃、黃連、延胡索可減少胃酸分泌,降低對胃黏膜的刺激;大薊、地榆、茜草、側柏葉、藕節、白芨、五倍子有止血之效;五靈脂、三七止血又止痛;五倍子、訶子、滑石赤石脂、甘草可收斂保護胃腸黏膜;乳香、三七、珍珠粉則是活血化瘀、降低血液濃稠度及促使潰瘍面癒合的良方;黃連、黃芩、大黃、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等抗幽門桿菌有很好的表現。

回目錄


中醫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炎機理的認識:

  幽門螺旋桿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因人而異,多少不等;導致病變的程度淺深有別,輕重不一。怎樣才能診斷出潰瘍和胃炎是它感染所致呢?除臨床特徵表現外,還要從胃的病理改變上去認識和檢驗幽門螺旋桿菌數值上去證實。

  而它感染之胃內粘膜極易形成破壞性炎症組織,釋放強有力的炎症介質,產生一系列的炎症性疼痛、消化不良、動力欠佳的症狀,何況又有諸多因素的干擾,譬如:情志動怒、恣食生冷、嗜酒成癖等等,影響了胃腑的司納和消化。

  久而久之,虛況日下,胃氣虛損日甚一日,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造成胃粘膜的炎症性損害便日見嚴重。最終形成胃粘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等病理性改變。

  想要測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數值標準,可通過胃內組織的病理檢驗和快速尿素測定即可得出結果。然而,臨床醫生不可能對每個病人都做檢查,因此,需通過臨床觀察病人的特徵表現斷定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感染的程度如何,所佔比例多少?

據臨床觀察有以下七項指徵可作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參考。

(1)有慢性胃病史多年;
(2)面見暗紅色斑者:
(3)口有穢味;
(4)胃內灼熟,嘈雜刺痛;
(5)形瘦疲憊;
(6)舌質暗紅或光剝;
(7)右關脈獨沉,時弦時緊。

凡具備1、3、4項指徵者,視為輕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加上2、6兩項指徵者,為中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七項指徵全都具備,則為重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性潰瘍和胃炎與傳統中醫辨治胃脘痛的原則方法基本相同,也必須分清寒熱虛實,只不過是胃粘膜有炎症性的病理改變為要點,所不同的是在調整胃腑功能的同時,以殺菌消炎為主,整體調整為輔。具體方法:殺菌、活血、益氣、護膜。

回目錄

中醫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性胃炎之理法有三:

一者治胃先殺菌,菌除則胃安。菌該如何殺?何藥為優?黃連、川楝子、青木香、五倍子、大黃、白屈菜等藥為上,但性偏寒泄,耗氣傷中,尤其長期患潰瘍者,中虛挾寒者多,故宜少佐溫陽之品,以求其和。否則,胃病復作,反致嘔逆,不可不慎。

二者消炎必活血。炎症乃充血灼痛之謂,膿腐糜爛者有之,治當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為法,藥用金銀花、公英、虎杖、赤芍之類,毒解則炎消,涼血則熱解。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形成潰瘍時,在運用上述藥物的同時,佐配乳香、沒藥、血竭、兒茶、漢三七、海螺蛸等藥,修復粘膜。既利潰瘍癒合,又防胃酸及幽門螺旋桿菌毒素刺激,有益康復。

三者整體須調整。久患胃疾,後天有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加重病情,影響到消化和吸收,日久氣血必耗,故面現憔悴,精神萎靡,肌肉瘦削,形寒疲憊等症。此時,若一味地殺幽門螺旋桿菌,置脾胃氣虛於不顧,患有敗胃損正之虞,焉能振奮生機,補養後天。故須整體調整,選方建中四君或腎氣養榮之類,益氣養胃,扶正禦邪,對恢復脾胃功能和驅殺幽門螺旋桿菌大有裨益。

回目錄

胃、十二指腸潰瘍的預防:

(1) 潰瘍病為全身性疾病,精神因素在發病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患者要樹立樂觀主義精神。消除精神刺激,避免長期緊張,焦慮。放鬆精神,作息正常,適宜的運動,同時應有戰勝疾病的頑強意志和信心。

(2) 急迫疼痛時,可熱敷肚臍上十公分處中脘穴,並按摩手之內關穴與膝下三寸之足三里穴,常可達到立竿見影之效。如發現各種併發症,(如大量出血、急性穿孔)時,應找專科醫師緊急治療。切勿延誤。

(3) 注意飲食節制,避免過食對胃有刺激的食物,(如太冷、太熱及辛辣食物) 忌食促進胃酸分泌的食物,如:太甜、辛辣、生冷、濃茶、酒、咖啡等及不易消化粗硬食物,如:飯糰、糯米等。

回目錄

消化性潰瘍的飲食宜忌:

一‧消化性潰瘍患者的飲食原則,依潰瘍程度不同,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自出血至止血後2~3天:最好飲用不加糖牛奶或將食物製成流質狀供應。

第二期:止血後2~3天至恢復期:選用纖維量低的蔬果且質地不堅硬,易於消化的溫和飲食。

第三期:恢復期:飲食可與一般人相似,除非患者感覺不適,否則應儘量選擇各類食物。

二.適合消化潰瘍的溫和飲食如下:

1.無刺激性:不會促使胃液分泌或使胃黏膜組織受到損傷的食物。

2.低膳食纖維質:穀類的麩皮、水果皮及種子、豆類的外皮、蔬菜中粗組織動物的筋、膠質等,在人體中不易被消化吸收,容易使胃腸受損,應避免攝取。

3.易於消化:蒸、煮、燉、糊泥狀的食物較易消化,但煎烤及油炸的食物較不易消化,應避免攝取。

4.足夠營養飲食:攝取上仍以六大類食物為主,儘可能廣泛的選擇各種食物,以獲取各類營養素。

三. 飲食禁忌:

1. 奶類及製品類:以加糖的奶製品、調味乳及煉乳為忌。

2. 肉、魚、蛋類:以過老或含筋的肉類;如牛筋、蹄筋等。鐵蛋,烹調過久的硬蛋,另外蠶豆等,不宜食用。

3. 蔬菜類:以粗纖維多的蔬菜如竹筍、芹菜等及蔬菜的梗、莖部和老葉為所忌。

4. 水果類:甜度或酸度過高以及含皮、子、粗纖維多的水果如:香蕉、鳳梨、龍眼、荔枝等。

5. 五穀根莖類:主要是糯米及其製品為忌。

6. 調味品:辣椒、胡椒、芥菜、咖哩、沙茶醬、蒜頭等應避免食用。

7. 點心類:甜點如:甜餅乾、紅(綠)豆湯、糯米點心等,另外堅果類如腰果、核桃、開心果亦應所禁忌。

四.除上述飲食宜忌之外,飲食進餐要定時定量,宜少量多餐;進餐時要細嚼慢嚥且心情放鬆;飯後略作休息再開始工作;不抽煙、不喝酒、生活規律,時時保持愉快的心情,更是對抗消化性潰瘍的最佳法寶。

回目錄

預防胃潰瘍藥膳:

1.四神豬腸湯

材料:豬腸一斤,蓮子 薏苡仁各二兩,茯苓、芡實各一兩,
作法:先將材料洗淨,取一鍋水裝滿八分,將藥材倒入煮沸後,加入豬腸燉煮約二小時,至豬腸熟爛,起鍋時再加入少許酒、鹽調味。
適用:四神湯具有健脾益胃效果,本湯適合老人消化力弱,食慾不振使用,可當作三餐中的配湯食用。

2.薑韭牛奶羹

材料:韭菜250公克,生薑25公克,牛奶250公克
作法:先將韭菜、生薑用果汁機打成汁,過濾殘渣,再倒入牛奶(或是奶粉2匙,先用溫水調好),加熱煮沸停火備用。
每日早晚2次,溫熱服用。
適用:本方具有溫胃健脾的作用,適合胃寒型潰瘍及胃脘痛患者飲用。

3.山藥柴魚雞蓉湯
材料:雞肉100公克切成蓉狀,山藥一條先磨成泥狀,柴魚片30公克
作法:先將柴魚片倒入鍋中熬湯,約30分鐘後,再將已經沒有味道的柴魚片撈出來,倒入雞蓉,攪拌,再緩緩加入山藥泥,一邊攪拌一邊煮,煮沸時,加入少許蔥花、食鹽調味。
適用:此湯美味可口又具有補脾益胃作用,能迅速幫助消化,尤其適合胃、十二指腸潰瘍的患者,最佳滋補湯品。

4.蜜棗白芨粥
材料:白米100公克,大棗5枚,蜂蜜25公克,白芨粉15公克
作法:先將白米、大棗熬煮成粥,將熟時再緩慢倒入蜂蜜、白芨粉攪拌,改文火稍煮片刻,待粥湯黏稠即可食。每日2次,10天為一療程。
適用:本粥具有甘緩補中,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對胃潰瘍疼痛伴有少許出血的患者有治療作用。

5.黃耆建中湯:
選用炙黃耆二十克、桂枝六克、白芍十克、炙甘草六克、烏賊骨十二 消化性潰瘍西醫的治療目前以三合一療治為主,中醫則需因不同症型施以不同之治療,證型之區分各有所述,不外乎脾胃虛寒,肝氣鬱滯,肝胃不和等證型,需依各證型施治,因各證型施以不同主方,再因症加藥。然而消化性潰瘍常易復發,對平常的維護也為一頗重要的考慮方向。

參考書目:

1. Wilson,Braunwald等原著,哈里遜內科學,吳德朗等校定,合記圖書出版社發行,第12版,P1436-P1449,1993
2. 謝博生著,臨床內科學(二)疾病篇,金名圖書有限公司發行,第二版,P1336-P1341,19933. 善書健、史宇廣編著,當代名醫臨證精華,胃脘痛專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發行,第一版,P303-P305,P329-331 ,1998
4. 台大內科醫師合著,台大內科學講義,橘井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二版,P344一P350,1996
5. 陳貴廷、楊思澍主編,實用中西醫結合診斷治療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第一版,P437一P441,1991
6. http://www.olddoc.tmc.edu.tw
7. http://www.doctors.com.tw
8. http://www.webhospital.org.tw
9. http://www.slimall.com.tw
10.http://www.med.mc.ntu.edu.tw

回目錄

克(先煎),先把上藥煎好取汁,再把飴糖約三匙放入藥湯中溶化即可食用。本方有補氣溫中、緩疾制酸的功用,對於本病效果顯著。

6.花生白芨粥:將白米一百克、紅棗去子五個、鮮花生二十克加水煮粥至將熟時,將蜂蜜二十克、白芨粉十克放入粥中,再以文火煮片刻,待粥湯黏稠時即可食用。本粥有緩急止痛、護膜生肌的作用,對於本病有極佳的效果。

回目錄

結論: